追憶陳載澧博士

2021年10月25日
洪俊強

返回上一頁

我與 Dr. Chan 的2、3事

我與陳載澧博士(以後我稱呼為 Dr. Chan,亦都是我平常對老師的稱呼)大約 14-15年前大四時認識。當時我和一眾蔡元培堂的學長們正準備蔡元培節。由於當年是蔡元培先生一百四十週年誕辰,為隆重其事特意邀請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合作,而 Dr. Chan 就是中心總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 Dr. Chan。

 

對 Dr. Chan 的印象,當時我寫了篇小文記述籌辦整個蔡元培節的過程,引述數句回憶當時之情。

 

我負責蔡元培節當晚的晚會,但總覺得普通的文藝晚會很悶,沒有氣氛,我想把整個蔡元培之夜營造出五四那種充滿激情和浪漫氣氛,蔡先生就在這個氣氛中去演繹他精彩的一生。最後反過來看我們今天,道出蔡先生的理念有其現代價值,並是我們將來教育或為人的一個理想方向或希望。

 

說則容易,做則難,因為我找到的表現單位只有國樂、中國舞、女聲合唱和話劇。我真的太好高騖遠。

 

直到遇到陳載澧博士,他教曉我如何實踐想法。

 

我對 Dr. Chan 的感覺很特別,他做事十分認真,不論說話或不說話時也在思考,每一句話都充滿意義,看他好像飽歷滄桑,但我卻覺得很親切,很想不斷跟他學習和交談。

 

其中一次和他在舍堂餐廳單獨面談,我把所有表演節目內容和理念跟他說。(當中如何落實,還沒有什麼頭緒。)Dr. Chan 不說一句,看了節目就開始想,想了一會,他開始由摸擬晚會過程。從一開始,什麼時間開幕到怎樣開幕?之後是什麼節目,有什麼人要在後台準備,燈光如何,台前擺設該如何?就是這樣說了一小時。但仍只是開了個頭而已。

 

我不明白,這樣做不是只能做出一個很平凡的文藝晚會?這些細節是不是該先看如何營造氣氛再仔細決定?之後我明白了,其實 Dr. Chan 在試範安排細節時,想要達到的氣氛已在腦裡,並在摸擬,看看實際可不可行。這樣才能更貼近現實去成就一件事,而非只停留在腦子裡空想。

 

Dr. Chan 可能已察覺到要連貫這些節目未足夠營造該氣氛出來,就和 Vincent 等人一起研究加什麼節目。結果是朗誦,這使最後可以理想地把整個晚會串連起來。

 

Vincent 為整個蔡元培節的主席,他負責籌備『作詩班』。這個班很有趣,Vincent 的方法是教大家先寫關於蔡先生的句子,然後把他拼揍,一組人集體創作一首詩。我一直為晚會而忙碌,所以我作出來的詩也是以我之前所說的概念為依歸。此詩如下:


 

《他仍在關注》

 

他揮手作別  北京大學,

走出三步,

又回頭鞠了個躬。

他走到世界的另一處,

延續他的教學。

那兒沒有為官而學習,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雖然他己走到世界的另一端。

但他的靈魂仍在關注,

我們這一班青年人。

坐在後排那一位,

橢圓臉、小鬍髮、黑邊眼鏡和平頂,

不就是蔡元培先生嗎?    


 

之後的朗誦班,我看著嚴力耕先生怎樣詮釋自己的作品和教大家怎去把這首詩的意境誦出,我心裡覺得非常特別。

 

Dr. Chan 為了試試朗誦的效果,就決定在蔡元培節開幕禮初試啼聲。但效果參差不齊。另外出席開幕的人數不多,Dr. Chan 就很不滿意。其實當天的沙葉新先生的演講是非常好的,但我們並沒有盡力吹谷同學參與,真是可惜。

 

接著大家集中力也放在之後的晚會上,不過不知為何,我當時亦沒有壓力,我一直認為我會把晚會辦得好。

 

受到 Dr. Chan 之前的啟發,有了朗誦這節目,我已有信心可以把整個晚會的氣氛帶出。及後收到一個好消息說蔡元培學校的小學生來港時,準備了表演。整個晚會的藍圖就出來了。

 

我向 Dr. Chan 說明我的藍圖之後,他之後竟然不再找我,由我全權負責,和之前的開幕禮每事皆要問清楚,每個細節也很嚴謹去追求最好,態度完全不同,我好像得到他的信任似的,我亦深信是這樣。

 

及後晚會順利舉行,觀眾反應很熱烈、氣氛非常好。晚會後在禮堂前,Dr. Chan 立即捉住我的手向吳校長介紹,我相信他非常滿意當晚演出。」

 

自此就和 Dr. Chan 熟絡了。及後我到台灣交流一年,Dr. Chan 有日剛好到台灣某大學作學術交流,他特意留了半天時間約我在台北一聚。當天說了很多話,由他小時在被鋪下用電筒讀金庸,乃至讀物理時的點滴,又到後來在港大任舍監的時光,以及在話劇團趣聞,還有與大陸不同機構文化交流的「擦邊球」往事。美好的半天,原來已過了13年,但感覺尤如昨日。

 

我畢業後仍有多次和 Dr. Chan 相約,甚至在我診所新張時,他還親身到場支持鼓勵,送上祝賀。

 

Dr Chan ,我會永遠記得您的言行身教,您教懂我與何做人處事,影響了我的人生,是我上大學期間的最大得著,我非常有幸認識您,在此衷心感謝您。

 

學生 俊強